與佛教修行有一點兒關係的「心靈雞湯」筆記摘錄。然而,我希望不管什麼信仰和價值觀的人們,都能從中得到追求人格理想與終極價值的啟示。
莫聽穿林打葉聲:應如何面對「逆境」和「惡道」
「作為一個(佛教的)修行人,遇上了逆境估計第一反應就是勤加修法,祈求早日走出困境惡道的影響。但是很多的經驗告訴我,並不是你勤加修法就能早日走出逆境的。(曾經一個)裏面的同門可以說在逆境中修法的體量比我還要猛得多,他可是已經修上了需要每座用時5小時的《如意輪觀音廣本法》,但是連日後還是問題依舊,最後我還是不忍心告訴了他原因,終才走出了困境慢慢好起來。」
「(作者師父所提到的)教力強的人和教力劣的人二種,教力強的人遇逆境時反而可以利用逆境來得到修行利益,也就是我常說的煩惱即菩提利用煩惱修成菩提正覺。而教力劣的人可能因此失去信心而更失其功,(師父)還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用行者和法界比喻成父子,父對子的愛念是深重的話,雖然子對父做錯了事,但是作為父還是會愛在子。若果愛念不夠深重遇上逆境之時所生的就不是愛,還可能成怨敵更可能想要了對方的命。也就是說教力劣的行者有可能因修法不顯生疑心更而生誹謗墮入三惡道之中。」
「(師父所提到的)教力並非法力,不需要你有強勁的修行法力才能走出困局,而是更像你對密教信心綜合力強弱表現的意味。在現實中我聽過有一些更離譜的是已經修達到阿闍梨位後還去皈依外道的故事.......」
玉綺 注:這個聽上去就的確挺「哦卡西」了。一方面應該是日本式僧侶培養制度的內在缺陷(雖然他有改變信仰的權利,不過這裡是從佛教修行來說),另一方面只能說很可惜,大概這就是他這一世需要克服的因緣了。我想,去日本考一個傳法師資格大概比考建築師還難一點兒,也很貴。
「面對著逆境最重要的一定是要如是面對眼前發生的一切,有很多人會給自己安排很多合理化的自我安慰,我之前什麽什麽樣,這樣做只會徒增自己的痛苦,因為你與以前的你進行了比較,此刻的你是用「過去的你」否定「現在的你」,這是「有二」的,歸根到底兩個其實都是你本人,要認清這一點才能像密教那般「不二」地活在當下,在認清接受眼前一切你才能更好著手處理現在一切煩惱。」
「認知到這一煩惱時樂趣就來了,在不斷學習用魔法什麽戰勝魔法後獲得的經驗就是你自己的獨占經驗了。也就是(師父)所說教力強者在逆境中能「自受用法樂」,在逆境中是樂中苦,不會用自受用法樂就是苦中苦了,因為教力強者本來就已經通達菩提心身於極位,不過因處境不順而覺得心生煩惱,而是覺得學習的機會來了。」
「好比如果你是一個銷售員的話,每個月自然有著銷售任務和目標,或許這個任務目標可能真的是很難完成,但在你一開始就用「真的很難完成」的心態去看待必然成為「很難完成」的加持,在這一過程中是沒有任何進步的,不論是你自己自身和銷售任務上也毫無益處。」
「但如果一開始你心中所想的是任務既然定了確實有點高「我需要什麽樣才能賣到這額度呢?」,之後的事情很可能就發生一定的改變,比如你會去運用不同的銷售技巧,或者突然感悟出一個無敵心法「讓客戶自己來找我買」,若果一個月下來仍然達不到目標那麽必然是方法還不是最有效還可以繼續提煉。不過在這一個月下來雖然你沒有達到銷售任務目標,可是你在一個月中已經慢慢在進步了你的自身,進步了自身以後就算不繼續在這公司工作,那「自內證」都是你自己的去到那都可以隨時拿來用,在我看來這自內證可比達到目標還更加有趣和受用。修行也一樣的比起逆境自身的不斷進步比本來的因緣所致還要有趣,這就是「自受用法樂」,樂中苦絕對比苦中苦好玩得多。苦中苦就只有困局這種結果。」
——「三密行者應如何面對逆境惡道?」 (Original 轉載來源)
「但我自從修行以來都是覺得人應該積極向上,同時生活的質量也應當不斷向上,這樣的修法才會有更好的動力,才更加好體會到修行生活的快樂。而不斷埋怨自己業障很重的心態不應是一個修行者具備的......為什麽說修「消除業障」的時期會影響到運氣差上加差呢?首先當你有這一個想法的時候你已經肯定了自己是一個「業障重重」的人。」
(Original 轉載來源:「洗刷壞業不等於「消業」,關於消除業障不合潮流的看法」)
對「繼承家業」的孩子,會更「嚴苛」一些
「話說回來,其實上師佛菩薩對待眾生,有時候就像父母對待孩子一樣。對住家裏、繼承家業的孩子們會嚴苛一些;而對住外面的孩子則會多付出一些疼愛與資助。所以雖然你距離雪域非常遠,但是學佛的條件與機會都是平等的,你我都是幸運的,只是我們沒發現。」
「這些都是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來了解彼此的,上師也需要觀察你的修行狀態,是不是光說不做?他會先給你傳授一些單一法本的口傳、隨許灌頂(可修持該法本的授權灌頂),在認可你的虔誠與老實修行之後,才會考慮給你傳授更進階的佛法。」
「如果是在藏地寺院求法,通常都是長達十多年、半輩子的歷程,有時候上師要你念十年的咒語,前行修了十年,上師才會給予正行的灌頂與功課,他們不會像都市道場那樣速成、有求必應,老實修行這才是正確的求法態度。」
Comments